鵪鶉蛋
鵪鶉鵪鶉蛋被認為是“動物中的人參”。宜常食為滋補食療品。鵪鶉蛋在營養(yǎng)上有獨特之處,故有"卵中佳品"之稱,鵪鶉蛋還被人們譽為延年益壽的“靈丹妙藥!苯鼒A形,個體很小,一般只有5g左右,表面有棕褐色斑點。俗話說:“要吃飛禽,鴿子鵪鶉!冰g鶉蛋是公認的一種美食,這種小蛋通常煮至全熟或半熟后去殼,用于沙拉中,也可以腌漬、水煮或做膠凍食物。
草菇
草菇,為光柄菇科真菌草菇的子實體。起源于廣東韶關(guān)的南華寺中,原本是生長在腐爛禾草上的一種野生食用菌,由南華寺僧人首先采摘食用的。300年前我國已開始人工栽培,在約在本世紀(jì)30年代由華僑傳入世界各國,是一種重要的熱帶亞熱帶菇類,是世界上第三大栽培食用菌,我國草菇產(chǎn)量居世界之首,主要分布于華南地區(qū)。
雷達網(wǎng)帶魚
雷達網(wǎng)并不是指要用雷達來探測底層帶魚,而是漁民將漁網(wǎng)布好之后,漁船像雷達那樣作旋轉(zhuǎn)運動捕捉到肉質(zhì)最為肥厚的帶魚,這種捕捉帶魚的方法叫做雷達網(wǎng)捕漁法,用這種方法捕捉上來的帶魚就稱為雷達網(wǎng)帶魚。 捕捉上來的帶魚還有黑鱗和白鱗之分,白鱗的帶魚富有油脂而且美味好吃,黑鱗帶魚的口感就差得多了,白鱗的帶魚又可以分為多個品級,品級最高的白鱗帶魚就是雷達網(wǎng)帶魚了,這種帶魚的眼睛比普通帶魚要小,舟山人又叫它“小眼帶魚”,比普通的帶魚更加肥美,價格也要翻上兩三倍。
白靈菇(鮮)
談及(白靈菇),人們總會為其鮮嫩的口感和濃郁的香氣所傾倒。它肉質(zhì)厚實,口感細膩,帶有一種特有的清甜。在烹飪時,白靈菇能夠吸收湯汁,使菜肴更加鮮美可口。無論是作為主菜還是配菜,白靈菇都能為餐桌增添一份高雅與美味。品嘗白靈菇,仿佛能感受到天山山脈的清新與自然,讓人陶醉其中。
蟲草花(鮮)
“蟲草花”并非花,它是人工培養(yǎng)的蟲草子實體,培養(yǎng)基是仿造天然蟲子所含的各種養(yǎng)分,包括谷物類、豆類、蛋奶類等,屬于一種真菌類。與常見的香菇、平菇等食用菌很相似,只是菌種、生長環(huán)境和生長條件不同。為了跟冬蟲草區(qū)別開來,商家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,把它叫做“蟲草花”,蟲草花外觀上最大的特點是沒有了“蟲體”,而只有橙色或者黃色的“草”。蟲草花是一種頗受歡迎的食材,多用于作湯料和藥膳,是藥膳中的新寵,備受醫(yī)生、營養(yǎng)師、廚師和家庭主婦的青睞。
鰈魚
比目魚---“變色龍”,是兩只眼睛長在一邊的奇魚,被認為需兩魚并肩而行,故名比目魚。比目魚只有一條背鰭,從頭部幾乎延伸到尾鰭。
荸薺
莎草科荸薺屬淺水性宿根草本,以球莖作蔬菜食用。古稱鳧茈(鳧茈),俗稱馬蹄,又稱地栗,因它形如馬蹄,又像栗子而得名。稱它馬蹄,僅指其外表;說它像栗子,不僅是形狀,連性味、成分、功用都與栗子相似,又因它是在泥中結(jié)果,所以有地栗之稱。荸薺原產(chǎn)印度,在我國主要分布于江蘇、安徽、浙江、廣東等水澤地區(qū)。荸薺冬、春季挖掘上市。荸薺是其地下匍匐莖先端膨大的球莖。球莖扁圓球形,表面平滑,老熟后呈深栗殼鈀或棗紅色,有環(huán)節(jié)3~5圈,并有短鳥嘴狀頂芽及側(cè)芽,肉為白色、質(zhì)地脆嫩,多汁而甜。 荸薺皮色紫黑,肉質(zhì)潔白,味甜多汁,清脆可口,自古有“地下雪梨”之美譽,北方人視之為“江南人參”。荸薺既可作為水果,又可算作蔬菜,是大眾喜愛的時令之品。
大白菜
宋朝的陸佃在《埤雅》說,白菜即使是在凌冬也能生長,常年四季都可以見到,有松樹的節(jié)操,因此名菘。現(xiàn)在俗稱為白菜,植株高40~60cm,呈直立圓筒狀。葉生于短縮莖上,基生葉常散生,濃綠至淺綠色;心葉綠白或淡黃色,互相抱合或密生而成葉球。花冠黃色。 【出處:明代李時珍引陸佃《埤雅》說:“菘,凌冬晚凋,四時常見,有松之操,故曰菘,今俗謂之白菜! 白菜與另一種十字花科植物青菜的幼株(又稱小白菜),成為我國居民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美蔬。在我國北方的冬季,大白菜更是餐桌上的?停视小岸瞻撞嗣廊绻S”之說。大白菜具有較高的營養(yǎng)價值,有“百菜不如白菜”的說法。
菜心
菜薹
大閘蟹
河蟹聞名天下,鮮蓋百味,但為什么又普遍稱為“大閘蟹”呢?包笑天曾對這個名稱寫過一篇《大閘蟹史考》,說道:“‘大閘蟹’三字來源于蘇州賣蟹人之口……,“閘字不錯,凡捕蟹者,他們在港灣間,必設(shè)一閘,以竹編成。夜來隔閘,置一燈火,蟹見火光,即爬上竹閘,即在閘上一一捕之,甚為便捷,之是閘蟹之名所由來了!敝耖l就是竹籪,籪上捕捉到的蟹被稱為閘蟹,個頭大的就稱為大閘蟹。